青春随笔

师兄师姐分享国科大的故事:来一份“研续”经验

  •   编者按:欢迎抵达离科学最近的地方,2022年的秋天,又一批国科大新生力量开启求学生涯。如今,开学一个月有余,或许带着期待的你,还有些迷茫与无措。师兄师姐们与新生分享与国科大的故事,希望照亮大家前行的路。

     

    在专业中挖掘乐趣

    袁俞梅

      潮湿的空气中夹杂着树木清香,云与雾缭绕在群山间,望向远方,隐约可见半山腰上的金色寺庙和山下几处人家,宛若《千里江山图》,2021级植物学专业研究生袁俞梅不禁感叹:“幸见青山多妩媚,原来画中的青绿在现实中真的存在。”
      这是袁俞梅第一次野外科考。
      2021年4月,袁俞梅被国科大培养单位——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录取后,便开始跟着导师外出学习。
      野外科考的日子里,她在掌握技能的同时,由衷感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更学会了“在专业中找到乐趣”。
      在寻找植物样本的过程中,团队需要翻过好几座大山,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但当袁俞梅看过鸢尾、花楸摇曳的“世外桃源”,在海拔5000米的流石滩上发现雪兔子,在雨中的垭口大口呼吸湿润空气,在终于找到标本上记录的地点,抑或是在返程路上追逐一场晚霞落日之后,她开始对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发自内心爱上了科研。
      “那是一种十分浪漫的跨越时间的传承和交流也许你可能刚开始进入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领域,或者一开始没有那么热爱自己的专业,甚至已经开始恐惧即将遇到的困难,不要抱怨,也不要担忧,只要你认真深入地去挖掘,一定能够感受到专业的乐趣。如果这份乐趣仍不足以支持你走下去的话,也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段时光,尽力做好每件事情,毕竟再也没有这样的几年,能遇到这么多优秀的人。”袁俞梅说。
      “尽力做好每件事情”是袁俞梅的人生信条——玩的时候专心玩,学的时候专心学。
      “学习一直是自我发现问题,再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要的是养成自学和自律的习惯,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一定要尽量圆满地完成。”袁俞梅着重把握框架,抓取科研思路,把专业课本作为工具书,遇到相关问题及时查阅,进而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模式。

    做科研的“飞轮效应”

    张博

      2021年8月,2021级地理学专业研究生张博第一次踏入国科大校园。开学典礼时,悬挂于图书馆两侧的条幅映入他的眼帘——“国有疑难可问谁,强国一代有我在”,下真功夫、学真本领、练真本事,为解决国之疑难积蓄力量便成为他的追求。
      为了弥补跨专业背景的不足,在雁栖湖校区集中学习期间,他的课程表排得密密麻麻,周末则用于阅读文献、完成课堂作业、复习学过的内容、整理汇报资料和运动。
      思及分身乏术,张博提到,“回想这一年,我觉得选课一定要根据个人吸收能力进行选择,不要盲目追求数量。”
      “选的课程过多,难以挤时间看文献和思考。”在积累了相关学术和能力基础上,张博总结了研一上学期选课的经验,在下学期便酌情少选部分课程,给查阅文献留足时间。
      在每次看文献之前,张博都会定几个小目标:今天要学习某种方法;根据难度,花多长时间处理多少数据;阅读中文文献后写至少100字的感悟,阅读英文文献后至少100个单词的感想。
      “跨出第一步最难,刚开始琢磨两天,100个字都不一定憋出来,这就需要大量涉猎同时‘逼迫’自己,保证每天都有产出。”在他看来,做科研是有“飞轮效应”的——让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需要使大力气,一圈圈反复推,达到某个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无需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也可以快速转动。
      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我现在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将大目标细分,我要怎么完成。”张博说。

     

    要兼具力度和温度

    孙昕玦

      长城脚下,雁栖湖畔,科学的果实不仅收获在国科大校园里,也收获在怀柔科学城里。
      2021年10月,《创新经济学》课程主讲教师温珂带领学生前往怀柔科学城,实地了解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战略性前瞻性基础研究新高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地和生态宜居创新示范区。
      “课堂内容与和实践性成果相结合的方式,远比纸上文字、图片更具实感。”2021级图书馆学专业研究生孙昕玦说。“学校也定期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开讲座,给我带来许多启发。”各类专业讲座、人文与艺术讲座、职业规划指导讲座、心理讲座,应有尽有。
      研一期间,孙昕玦目标是尽早和导师确定研究方向,“要尽可能地‘烦’老师,多跟老师交流,老师也乐于和学生沟通。”为了提高沟通效率,孙昕玦和老师交流时,会用PPT、文档等形式展现想法和疑问,让老师比较明确地知道需要针对哪些方面进行指导
      课业之外,她也爱校园的晴朗蓝天、青葱树木和绚丽繁花。“心情郁闷时,在校园里逛一逛,打打球。”闲暇时分,约三两好友,“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共赏雁栖湖校区的春夏秋冬,也是种别样的情调
      科研上认真思考,学业上刻苦钻研,生活中满怀热忱,若要给孙昕玦的研一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个句号一定兼具力度和温度。

     

    找到科研与爱好间的平衡

    曾钰钦

      “调音台是多少路的?音响是怎么摆放的?”
      “伴舞在这边,钢琴建议不要放在左下方角落。”
      确定设备是否完好,核对演出流程细节,协助审核节目表,2021级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曾钰钦的身影不停歇地穿梭于雁栖湖校区东区礼堂的舞台、后台、观众席间。这是他担任电子学院学生会文艺部副部长期间举办的首场大型活动。
      “本科期间,我协助开展过类似的活动。到雁栖湖校区后,这是第一次统筹举办综合性质的晚会。”后来,他又协助组织起了学院的一二九合唱、“五月的鲜花”文艺汇演等。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曾钰钦一直未给自己设限,在做好科研学习的情况下,广泛涉猎感兴趣的领域,发展个人爱好。在他看来,爱好伴人一生,“我之前听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倘若没有工作能力,你无法为社会创作价值;但倘若你没有兴趣爱好,那么你都无法为自己创造价值”。
      在国科大,曾钰钦除了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还选报了哲学、科学文化等感兴趣的课程,加入了雁栖湖广播站学生社团。“伙伴都拥有着一颗对待生活炙热的心,研一跟他们相处的经历着实难忘。”曾钰钦说。
      现在,曾钰钦已经回培养单位开启科研生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广泛地探索和思考后,他逐渐找到了科研和爱好间的平衡。激昂的乐风拂过山谷,夕阳渐隐,曾钰钦坐在书桌前,翻开了新的一章……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张一民

      2022年6月,一次偶然,2021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张一民看到了关于川藏地区中小学孩子的新闻报道。视频中有个小女孩,梳着一条扎红绳的大辫子,裤脚上沾满泥土。这一幕,触动张一民萌生了捐赠衣服的想法。
      有了想法后,张一民开始联系川藏地区一些小学负责人,询问是否需要衣物,得到了部分负责人的肯定回答和感谢后,张一民便与同班同学一拍即合组建团队。
      在国科大教育基金会的帮助下,他们一同招募成员在校园里摆摊、收集物资。团队最终募集到衣服、玩具和鞋子近6000件。对物资进行分类后,团队决定将一部分物资寄送给西藏的学校,一部分物资在中国邮政的支持下,对接全国各地的爱心驿站,分发给所需的学校、孤儿院等机构。
      投身社会服务,传递温暖、希望和力量的背后,都和张一民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作为国科大培养单位的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是中科院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的重要载体和综合集成平台,张一民利用平台资源,时刻关注国际、国家政事,从科技影响的角度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问题。
      张一民希望深入研究科技规划和科技政策,“若能够发挥个人所学知识的作用,在一个领域有点建树,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我们要看到的不是风景,而是风景背后的道理、风景背后的事实。”为此,张一民一直致力于追求个人的“更新迭代”,除了完成课题学习目标和导师指派的任务,他每周会给自己定下阅读专业书籍、文学书籍、经济类读物的计划,全方位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广泛感受祖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脉动
      追寻光、散发光、成为光,张一民一直谨记: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责编 :韩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