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人物

2019届博士毕业生汪习采访手记:执着不问前路,初心即是归途

  •   国科大2019届博士毕业生汪习(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在实验上严谨,思维上开放,为人和善,对事认真。当被问到如何自我评价时,汪习说“执着”和“内向”。作为一名研一的新生,我对于“执着”和“钻牛角尖”的界定还不是那么明确,师兄跟我讲到,“虽然未来本身可能并不那么明确,但我就是这么一个坚持自己想法的人,这个世界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都可以用一生去捍卫自己的想法,我也是,在科研上,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明白了,也就是凭着这股子坚持劲儿,汪习在自己的科研困境中没有被击退,而是寻找更多途径去证明自己的设想,最后有了收获。其实这股子劲儿我们在很多成功者身上都能看到。


      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走科研之路时,汪习说,“在我高一那年,我记得很清楚,是一个周天的下午,12月1号,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片,心里总觉得,我能做点什么,我也应该做点什么,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立志要从事与病毒研究相关的工作。”也正是出于对这份初心的坚持,毕业于新疆大学的汪习在第一次考研失利后,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二战再次报考并成功考入了武汉病毒研究所,坚持了自己的初心,选择去做与病毒相关的课题,选择了一条相对比较艰辛的科研路。

      当被问到在研一入学时对自己有什么规划,汪习给了一个令我非常动容的回答:“第一个十年,我想研究病毒的入侵机制,第二个十年,想做一些免疫方面的工作,第三个十年,基于之前的积累,想从进化角度做更深一层的工作,我想用我的科研生涯去探索一个系统的有关病毒的过往与未来的故事,能够为未来社会以及人类的健康做点用意义的事情。”我动容于当很多同龄人还在彷徨未来的时候,师兄却能以十年为时间段,勾画了一生的图谱。汪习的第一个十年异常充实,他不仅在科研上不断探索,还是班级的班长,党支部书记,是一个热爱武术和运动,生活丰富多彩的大男生。成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听过无数次,我在汪习身上找到了实感。很多人都谈规划,谈未来,但当一个身边的人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时候,对我的触动是难于言表的。

      科研的路上少不了落差与崩溃,汪习锚定的课题并非热点,甚至是在生命科学领域慢慢边缘化的方向,但导师和他看到了其中的意义,当然也看到了其中的困难。经历了课题的数次调整,有过完全没有进展的低谷期,甚至有过半年左右的抑郁阶段。最后他的文章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病毒学领域标志性杂志),并被审稿人认为“This will be a landmark paper in the baculovirus field” (这将成为杆状病毒研究领域的一篇标志性论文)。当被问到如何调节个人起伏状态时,汪习说,他的方法是看电影,“电影里会有更多种人的生活与经历,你会发现你没有那么惨,你也能从他们身上汲取到很多人生感悟,用于自我心态的调节。”“实验不会一直不顺的,只要你一直坚持,方向是对的,总能在某个时刻看到曙光。”这也正印证了导师胡志红对他的谏言:选择没有完全的对与错,好好坚持自己,正确的爱自己,生活总会充满希望和收获。爱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再低谷时不慌乱,不气馁,坚持自己的梦想,找到心灵依托的方式,一切都会好起来。

      “沉下心,不轻言放弃,别人做不出的东西,不代表你做不出。”如果要对研一的自己说什么,汪习如是说道,“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一种‘我想,我试,我乐’的模式下去进行工作,生命科学的门槛很低,但想要做好却很难。”而跟刚入学的自己相比有什么改变,“没那么玻璃心”是他给出的第一个回答,“可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那么非黑即白,看待问题会从更多的角度,体谅别人的情绪,而不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

      短短的一次采访,汪习给了我两个词:“兴趣”和“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一切的原动力,当你以解决科研路上的一个个小问题为乐趣时,你就不会再觉得科研是一件枯燥的事,相反,它充满了解谜与自我猜想验证的乐趣。而坚持就是这其中最重要的品质,也是因为坚持,一个个破解的小问题就组成了一个个有意义的故事,也就是所谓的真正的科学研究,用无数的方法,回答一个科学问题,为指导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依据。师兄的本科并非名门,但他明确自己的兴趣,懂得坚持的意义,也就有了不一样收获和感悟。于是我对他的印象变得更加丰满,也明白了王老师说的值得学习的内涵。

      人们常说,喜欢科研的人更为单纯,他们不问前路,不计回报,他们只有一腔热忱与执着。或许很多人不能理解,而在他们的世界里,一辈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责编 :余玉婷